潘悦 制图配资365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加强监管引导,促进银行业稳步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持续优化小微企业信贷结构。截至今年2月末,普惠型小微贷款持续攀升,其中信用贷款余额达近10万亿元。与此同时,惠及小微企业金融纾困政策至上而下持续落地。业内专家表示,破除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信用体系建设,并强化政策落实和监督。
以“信”换“贷”普惠小微贷攀升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蒋平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5年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9万亿元,同比增速12.6%,较各项贷款增速高5.7个百分点。其中,信用贷款余额9.4万亿元,同比增速25.8%,信用贷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达到了27.6%,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9个百分点。
同时,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也在走低。据蒋平介绍,2025年前两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3%,较2024年下降了0.33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3.9个百分点。
据蒋平透露,去年10月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各地开展企业走访对接,获得第一手的“活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由各地政府部门依法共享企业的信用信息。在工作推进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许多地区都依托当地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5年2月末,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37.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9.4万亿元,有力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民营中小微企业资产和财务实力偏弱,如果金融机构无法掌握企业更多维度的信用信息,很难提供充分的融资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围绕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不少地方在“信易贷”工作中探索形成了较好的经验做法。比如,重庆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大力归集涉农信用信息,推动云阳县等试点区域农户以“信”换“贷”,授信覆盖率从不足10%上升至30%。
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民营和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稳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畅通资金流动,增强市场活力,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该机制能够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为中国经济保持韧性提供有力支撑。
惠企纾困政策持续落地
小微企业在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制约其发展。
4月2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2025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聚焦企业成本负担重问题,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组织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强化制造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支持,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
惠小微企业纾困政策,贵在落地。早在去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四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摸排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筛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跟银行精准对接,从供需两端发力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中梗阻,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
地方层面,在北京,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错配、动力不足等问题,有效突破传统渠道与模式限制,以科技赋能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走深走实。
在山东,靶向施策长效机制建立。推动全省建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联合会诊”制度,对暂不满足授信条件的小微企业,集中部门、集中人员、集中时间开展会商辅导,一企一策研提解决方案,实行销号管理,形成清单式、闭环化的长效机制,目前已开展“联合会诊”433次,推动解决2659家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合力破解融资隐形壁垒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会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担当,坚决消除阻碍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的各种隐形壁垒,全力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克服困难、健康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会议要求,要加大企业走访力度,跟进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隐形壁垒一般包括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难度大、担保体系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破除小微企业融资梗阻首先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融资选择。此外,还需要完善担保体系,降低融资成本,并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督,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真正惠及小微企业。
在杜阳看来,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症结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善、担保抵押能力不足以及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要求较高等。要破除这些障碍,首先需完善信用体系,推动数据共享,降低银行授信成本;其次,金融机构可创新金融产品,如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等,增加小微企业可担保资产的形式;同时,政府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配资365,设立专项政策性担保基金,以分担银行风险。此外,地方政府在推进该机制落地时,要确保政策透明,同时加强政银企合作,提高服务效率,真正让资金精准流向实体经济。